|
苑东生物
|
医药生物
|
2025-08-04
|
43.02
|
--
|
--
|
68.52
|
59.27% |
-- |
68.52
|
59.27% |
-- |
详细
事项:公司近期公告,拟受让上海超阳药业原股东吴汉超、齐力佳所持部分股份,其中,拟以810万元受让吴汉超所持上海超阳7.9545%的股权;拟以1158万元受让齐力佳所持上海超阳11.3636%的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间接持有上海超阳的股权比例由11.3636%提升至30.6816%,上海超阳将成为公司施加重大影响的参股公司。 平安观点:上海超阳药业专注于抗肿瘤和自免领域FIC或BIC药物开发,HP-001项目展现出BIC潜力。依托蛋白质稳态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两大技术平台,不断推进分子胶、PROTAC和DAC等创新化合物结构设计和合成等核心技术的突破。HP-001是一种新型口服CRBN基础的分子胶降解剂,临床前研究表明,其在降解效力和选择性方面优于已获批的免疫调节药物和下一代候选药物(如Mezigdomide、Cemsidomide等),在克服耐药机制的同时最小化在靶、脱靶毒性,展现BIC潜力。目前HP-001正在开展1期临床试验,尚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和剂量限制性毒性,且在低剂量组已观察到患者症状改善。HP-002是新一代具备透脑能力、靶向BTK的PROTAC分子,临床前研究表明,其对多种BTK突变株表现出BIC体外活性,在两种不同的体内药效模型中呈现出优于临床分子NX-5948的体内活性,预计2025年Q4申报IND。 高壁垒复杂制剂和新药研发取得突破。1)在精麻药领域,2024年共完成米达唑来口服溶液、氨酚羟考酮缓释片、硫酸吗啡盐酸纳曲酮缓释胶囊等6个产品申报生产,盐酸纳布啡注射液、酒石酸布托啡诺2个产品获批;2)改良型新药方面,完成水合氯醛口服溶液、氨酚羟考酮缓释片国内首家报产,此外还有EP-0203XR等多个特色改良型新药在研;3)复杂制剂方面,全面布局单剂量鼻喷及多剂量鼻喷制剂管线,2024年新增4个产品立项,共9个鼻喷剂在研,其中盐酸纳洛酮鼻喷剂已于2024年9月申报FDA,加快国际化。4)新药研发方面,EP-0108胶囊获得CDE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用于恶性血液瘤治疗;EP-0146片先后获CDE和FD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高选择性PARP1抑制剂EP-0186片已提交CDE临床试验申请,并于2025年1月提交FDA临床试验申请,均已受理,用于晚期实体瘤治疗;麻醉镇痛EP-9001A完成1b期临床研究;ADC创新药YLSH003正在IND申报准备阶段。 主业稳健增长,创新药持续兑现,维持“推荐”评级。舒更葡糖钠注射液纳入第十批集采,其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占比6.26%,预计2025年集采落地执行后因降价其收入规模承压;同时2025年度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合计摊销费用约1900万元。因此我们将公司2025-2026年净利润预测下调至2.70亿、3.11亿元(原预测为3.64亿、4.57亿元),预计2027年净利润为3.67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PE为28倍,考虑到公司创新药逐步迎来兑现期,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研发风险:研发项目具备失败获进度不及预期可能;2)新产品放量不及预期风险:公司商业化品种较多,存在放量不及预期风险;3)业务出海不及预期风险:公司出海进度存在不及预期可能。
|
|
|
滨江集团
|
房地产业
|
2025-08-04
|
10.09
|
--
|
--
|
10.67
|
5.75% |
-- |
10.67
|
5.75% |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H1公司归母净利润16.3亿元–19.8亿元,同比增长40%-70%。 平安观点:利润高增主要系2025H1交付楼盘体量较上年同期增加。受上年H1结转规模较小、2025H1结转规模增加影响,2025H1利润增速较高。2025Q1毛利率仅为10.99%,延续探底,但我们认为随着前期拿地毛利较低的项目逐渐完成结转,叠加公司计提减值已相对充分,2025年利润率仍有改善空间,后续业绩有望“轻装上阵”。 拿地销售保持行业前列,拿地遵循优质原则:根据克而瑞、中指院数据,公司2025H1全口径拿地金额位居行业前五,全口径销售数据(527.5亿元)位居行业前十,保持较高投资强度。2025年公司战略规划保持清晰,销售目标1000亿元左右,全国份额1%以上,H1销售目标达成率已过半;拿地遵循优质原则,即优质城市、优质地段、优质项目、优质产品,确保投资项目实现高质量与高回报,投资金额控制在权益销售回款50%左右。 2025年战略规划清晰,财务优势持续强化。2025年,公司将继续推进实施“1+5”发展战略,“1”指房地产主业,坚持把房地产主业做精、做优、做强,在保证安全运营和品质的前提下,与头部企业保持适度的规模比例;“5”指的是同时有序推进服务、租赁、酒店、养老和产业投资五大业务板块。融资方面,继续降低有息负债水平,目标300亿元以内;继续降融资成本,确保3.3%,争取控制在3.2%以内,继续把直接融资比例控制在20%以内。 盈利预测:公司扎根优势区域,在楼市低迷期及分化趋势下,后续销售去化具备可靠保障;同时公司秉承稳健经营与精细化管理,财务状况良好,彰显融资优势与逆势扩张实力,属优质民企翘楚。我们维持公司2025-2027年EPS预测0.91元、0.99元、1.07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11.1倍、10.1倍、9.3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公司毛利率存在下滑风险:若销售景气度持续下滑,房企“以价换量”加剧,仍将制约结算端毛利率;2)拿地力度不及预期风险:若后续土拍规则调整或地市波动,公司扩充土储或将受阻,亦对未来销售规模增长产生制约;3)政策改善不及预期,楼市修复不及预期风险。
|
|
|
工业富联
|
计算机行业
|
2025-08-04
|
24.40
|
--
|
--
|
35.90
|
47.13% |
-- |
35.90
|
47.13% |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根据公司公告,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9.58亿元到121.58亿元,同比增长36.84%到39.12%;预计第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67.27亿元到69.27亿元,同比增长47.72%到52.11%。 平安观点: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良好:根据公司公告,公司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19.58亿元到121.58亿元,同比增长36.84%到39.12%;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15.97亿元至117.97亿元,同比增长35.91%至38.25%。分季度看,公司二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为67.27亿元至69.27亿元,同比增长47.72%到52.11%;扣非归母净利润预计为66.94亿元至68.94亿元,同比增长57.10%至61.80%。公司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AI相关业务的爆发,在第二季度AI服务器营收同比增长超过60%,800G交换机营收达2024全年的3倍。 二季度云计算业务保持高速增长,AI服务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60%:分业务来看,公司云计算业务在二季度实现高速增长,整体板块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50%。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产品量产加速爬坡,客户对AI数据中心Hyper-scaleAI机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其中,AI服务器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60%,云服务商服务器的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5倍。公司在大客户的核心产品份额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先进AI算力的GPU模块及GPU算力板等产品的出货,在第二季实现显著增长。凭借在全球多地完善的产能布局以及较为显著的产业链优势,公司在主要客户中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客户关系不断深化。通讯及移动网络设备业务方面,公司锚定智能制造与AI融合的发展机遇,持续加码核心产品的技术研发投入,推动该业务实现稳健增长。精密机构件业务方面,得益于大客户高阶及平价AI机种的热销,公司相关业务实现稳健增长。高速交换机方面,在AI需求持续提升的驱动下,公司产品结构持续改善,二季度800G交换机的营业收入达2024全年的3倍。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各类电子设备的高端智能制造领先者,凭借先进技术、优质产品和专业服务为客户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具备全球布局优势,现有客户为全球领先的云服务商及品牌客户。AI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发算力、高速网络通讯设备及服务器需求持续增长,为公司“端、网、云”等几大核心业务注入了动力,公司将深度受益AI需求增长。我们维持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2.10亿元、344.26亿元、414.19亿元,EPS分别为1.47元、1.73元和2.09元,对应7月7日收盘价的PE分别为16.3X、13.8X和11.5X。基于公司跟客户长久密切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产品的能力及供应链管理的能力,公司现在仍占有较关键的地位。我们认为公司业绩将稳健增长,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若电子产品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将直接影响客户端需求,导致公司的营业收入等降低。(2)汇率波动风险:公司营业收入中主要以非人民币(美元为主)结算,由汇率波动产生的风险将影响公司盈利水平。(3)客户相对集中的风险:公司客户相对集中,若未来主要客户的需求下降、市场份额降低或是竞争地位发生重大变动,或公司与主要客户的合作关系发生变化,公司将面临订单减少或流失等风险。(4)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如果未来原材料价格持续出现大幅上涨,而公司无法将成本及时向下游传递,则将面临营业成本上升、毛利率水平下降的风险。
|
|
|
道通科技
|
计算机行业
|
2025-08-04
|
32.40
|
--
|
--
|
36.99
|
14.17% |
-- |
36.99
|
14.17% |
-- |
详细
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的自愿性披露公告,根据公司公告,公司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6亿元至4.9亿元,同比增长19.00%至26.76%;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55亿元至4.85亿元,同比增长57.32%至67.69%。 平安观点: 公司2025年上半年利润表现良好。根据公司公告,公司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6亿元至4.9亿元,同比增长19.00%至26.76%;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55亿元至4.85亿元,同比增长57.32%至67.69%,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分季度看,公司二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为2.61亿元至2.91亿元,同比变化-0.38%至+11.07%;扣非归母净利润预计为2.58亿元至2.88亿元,同比增长57.32%至75.61%。公司上半年利润表现良好,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1)公司加速推动AI技术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AI赋能推动公司业务成长;2)公司持续全面推进AI驱动经营管理的数智化变革,覆盖研发、营销服、供应链、职能等核心业务场景,推动管理创新与组织能力建设,运营效率持续优化,从而实现了持续的提质降本增效。 公司持续推进“全面拥抱AI”战略,成效明显。根据公司公告,2025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推进“全面拥抱AI”战略,加速推动AI技术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在数字维修业务方面,公司推出的新一代综合诊断终端Ultra S2及ADAS标定系统应用“维修大模型”和AI Agents,赋能产品提升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同,销售量价齐升;TPMS产品受益于广阔的汽车后市场替换空间,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公司AI数字维修应用业务上半年实现快速增长,市场影响力与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在数智能源业务方面,公司推出新一代智能充电解决方案,持续深化电力电子核心技术布局,发布“数智能源充电大模型”以及充电运营、运维、能源管理 等系列AI Agents的应用。2025年上半年,凭借在产品、技术、品牌、市场、服务及全球供应链等方面的系统性优势,公司在欧洲、美国等全球主要市场取得能源、交通、停车场运营、酒店公寓等多个行业顶级客户的重要突破,竞争力跃升全球头部,为中长期的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AI数智能源业务在2025年第二季度已实现盈利。在AI机器人业务方面,公司与科技巨头生态伙伴全面深入合作,实践“共建、共营、共销”,构建巡检领域的“智能体+平台+垂域模型”空地一体集群智慧解决方案。这一创新方案率先在能源、交通等领域迅速实践,应用于中石油油田等重大项目。我们认为,空地一体集群智慧解决方案业务作为公司的第三发展曲线,在AI的赋能下,未来将成为公司业绩新的增长点。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根据公司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的自愿性披露公告,我们调整业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53亿元(原预测值为7.95亿元)、11.03亿元(原预测值为9.75亿元)、14.08亿元(原预测值为11.88亿元),EPS分别为1.27元、1.65元和2.10元,对应7月4日收盘价的PE分别约为24.8倍、19.2倍、15.0倍。公司是全球汽车后市场综合诊断检测领域龙头企业之一。公司全面拥抱AI,融合AI技术赋能数字维修业务(第一发展曲线业务)、数智能源业务(第二发展曲线业务)、AI机器人业务(第三发展曲线业务),AI赋能业务成效明显。公司前瞻布局海外产能,有利于公司全球业务的发展。我们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产品迭代不及预期。产品迭代能力强是公司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保持产品竞争优势的关键。如果未来公司产品迭代不及预期,则将产生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的风险,公司未来发展将受到影响。2)新能源充电桩业务发展不及预期。当前,公司新能源充电桩产品在欧美市场的拓展已见成效。如果公司新能源充电桩产品未来的市场接受度低于预期,则公司新能源充电桩业务将存在发展不达预期的风险。3)AI机器人业务发展不及预期。公司与科技巨头生态伙伴全面深入合作,实践“共建、共营、共销”,构建巡检领域的“智能体+平台+垂域模型”空地一体集群智慧解决方案。这一创新方案率先在能源、交通等领域迅速实践,应用于中石油油田等重大项目。如果公司空地一体集群智慧解决方案后续的市场推广进度低于预期,则公司AI机器人业务将存在发展不达预期的风险。
|
|
|
青岛啤酒
|
食品饮料行业
|
2025-08-04
|
69.69
|
--
|
--
|
70.30
|
0.88% |
|
70.30
|
0.88% |
-- |
详细
百年峥嵘岁月,品牌深入人心。 青岛啤酒始建于 1903年,是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国产啤酒生产商。截至 2024年末,公司拥有 57家全资及控股啤酒厂、 2家联营及合营啤酒厂,产品远销 120个国家。产品端,公司专注于青岛啤酒主品牌+崂山啤酒全国性第二品牌的品牌战略,产品结构持续升级;市场端,公司在夯实山东基地圈的同时,加速推进一纵两横战略带市场建设。据世界品牌实验室, 2024年青岛啤酒品牌价值达 2646.75亿元,连续 21年位列中国啤酒品牌第一。 高端化持续推进,成本红利仍存。 经过 2013-20年的调整后,啤酒需求逐渐企稳,据国家统计局, 2021-24年中国啤酒产量均在 3500-3600万千升左右。在量基本稳定的背景下, 2018年以来,啤酒高端化持续推进,拉动行业整体单价水平, 2024年啤酒 CR5平均单价 4181元/千升,较 2019年提升 13.3%。此外, 2022年以来,除铝锭外,瓦楞纸、玻璃、进口大麦等原材料价值呈回落趋势, 2025年原材料成本红利仍存。 产品持续提升,降本增效显著。 产品方面,公司坚定施行青岛啤酒为主品牌,崂山啤酒为全国性第二品牌的战略,在巩固 6-8元价位同时,推出一世传奇、百年之旅等超高端产品,向上打开天花板, 2024年中高端及以上产品销量 315万千升,占到整体的 41.8%,较 2021年提升 6.6pct, 2024年整体单价 4188元/千升, 2018-24年 CAGR +4.2%。成本端,青啤自2018年开始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借助数字工厂建设提升人效, 2024年人均创利 14.5万元, 2017-24年 CAGR +25%,运营效率持续提升。 国产啤酒龙头,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凭借着产品、品牌与渠道能力,公司收入有望稳健增长,叠加原材料成本红利,利润有望持续释放。我们预计公司 2025-27年归母净利 48/51/54亿元,同比分别+11%/+6%/+6%。 2025年可比公司 Wid 一致预期 PE 均值为 24X,而青岛啤酒 A 股仅 20X,估值具备性价比,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1)宏观消费压力:宏观经济会对消费产生较大影响,短期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可能不及预期,从而影响啤酒消费; 2)极端天气影响:极端天气会对现饮渠道造成较大影响,从而导致啤酒消费不及预期; 3)原材料成本波动:啤酒行业利润受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若原材料价格上行,则会压制企业盈利; 4)市场竞争加剧:啤酒行业竞争较激烈,若公司大单品推进不及预期,则会影响公司收入和利润水平。
|
|
|
海光信息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5-08-04
|
140.10
|
--
|
--
|
146.68
|
4.70% |
|
146.68
|
4.70% |
-- |
详细
海光信息&中科曙光发布公告,海光信息将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并募集配套资金。 平安观点: 本次交易为海光信息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交易完成后,海光信息为存续公司,中科曙光将终止上市。根据公司公告,海光信息为本次交易吸收合并方,中科曙光为被吸收合并方,即海光信息向中科曙光的全体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交换该等股东所持有的中科曙光股票。交易完成后,海光信息为存续公司,中科曙光将终止上市。本次交易前,海光信息总股本为2,324,338,091股,中科曙光的总股本为1,463,203,784股,参与本次换股的中科曙光股票为1,463,115,784股(已扣除中科曙光拟注销的88,000股股票)。本次换股吸收合并中,若不考虑合并双方后续可能的除权除息等影响,按照换股比例1:0.5525计算,海光信息为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发行的股份数量合计为808,371,470股。再考虑到本次合并方案实施后,海光信息将注销中科曙光之前所持海光信息649,900,000股股票,则海光信息的股本将变更为2,482,809,561股。以此测算,暂不考虑募集配套资金带来的股本影响下,海光信息的股本将增长约7%。交易完成后,海光信息主要股东持股比例将分别为10.12%、6.75%、5.70%、5.54%、4.78%、3.62%。交易完成后海光信息所呈现的股权结构状态为主要股东持股比例相对分散,无具有显著持股优势的股东,海光信息仍为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根据本次交易方案,海光信息拟同时向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合计不超过35名(含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A股股票,发行结束后,海光信息主要股东持股比例将有所降低,预计不影响海光信息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 强强联合,实现算力产业链闭环布局。海光信息是国内领先的高端处理器设计企业,自成立以来,已经研发出了包括CPU和DCU在内的多款满足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高端处理器产品,并广泛应用于电信、金融、互联网等多个行业的数据中心,以及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商业计算等领域,竞争力强、市场地位稳固。中科曙光是国内高端计算机领域领军企业,主要从事高端计算机、存储、安全、数据中心等业务,近年,中科曙光全面重构底层芯片、液冷、计算、存储、智算集群、基础软件栈以及管理平台等,在上游实现国产芯片的规模化应用,中游推动数据中心向集约化、绿色化升级,下游则面向大模型训练、自动驾驶等场景推动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发展,加速智能算力服务千行万业。此次交易后,海光信息将实现从高端芯片设计到高端计算机整机、系统的闭环布局,可协同产业链核心优势资源投入高端处理器、智能算力全栈产品以及解决方案的研发,实现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对加速我国算力产业国产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投资建议:海光信息是国产算力芯片核心标的,中科曙光则在服务器整机、系统等领域行业领先,两者合并后,海光信息将实现算力全产业链闭环布局,产业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行业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考虑到本次交易最终取得批准、核准的时间均存在不确定性,我们暂不调整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将分别为29.56亿元、43.14亿元、61.53亿元,对应2025-08-04收盘价的PE分别为111.7X、76.5X、53.6X,合并后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行业地位进一步提高,维持对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1)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国产替代或AI落地节奏若放缓,可能对公司业绩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2)市场竞争加剧:国内竞争对手技术水平快速进步,产品类别逐渐丰富,一旦公司产品更新迭代速度放缓,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被抢夺的风险。 (3)美国对华半导体管制:公司采用较为先进的半导体工艺制程,在美国对华半导体管制的背景下,未来可能出现公司产品代工环节受限的问题。
|
|
|
海光信息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5-08-04
|
140.10
|
--
|
--
|
146.68
|
4.70% |
|
146.68
|
4.70% |
-- |
详细
事项:海光信息&中科曙光发布公告,海光信息将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并募集配套资金。 平安观点:本次交易为海光信息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交易完成后,海光信息为存续公司,中科曙光将终止上市。根据公司公告,海光信息为本次交易吸收合并方,中科曙光为被吸收合并方,即海光信息向中科曙光的全体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交换该等股东所持有的中科曙光股票。交易完成后,海光信息为存续公司,中科曙光将终止上市。本次交易前,海光信息总股本为2,324,338,091股,中科曙光的总股本为1,463,203,784股,参与本次换股的中科曙光股票为1,463,115,784股(已扣除中科曙光拟注销的88,000股股票)。本次换股吸收合并中,若不考虑合并双方后续可能的除权除息等影响,按照换股比例1:0.5525计算,海光信息为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发行的股份数量合计为808,371,470股。再考虑到本次合并方案实施后,海光信息将注销中科曙光之前所持海光信息649,900,000股股票,则海光信息的股本将变更为2,482,809,561股。以此测算,暂不考虑募集配套资金带来的股本影响下,海光信息的股本将增长约7%。交易完成后,海光信息主要股东持股比例将分别为10.12%、6.75%、5.70%、5.54%、4.78%、3.62%。交易完成后海光信息所呈现的股权结构状态为主要股东持股比例相对分散,无具有显著持股优势的股东,海光信息仍为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根据本次交易方案,海光信息拟同时向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合计不超过35名(含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A股股票,发行结束后,海光信息主要股东持股比例将有所降低,预计不影响海光信息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 强强联合,实现算力产业链闭环布局。海光信息是国内领先的高端处理器设计企业,自成立以来,已经研发出了包括CPU和DCU在内的多款满足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高端处理器产品,并广泛应用于电信、金融、互联网等多个行业的数据中心,以及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商业计算等领域,竞争力强、市场地位稳固。中科曙光是国内高端计算机领域领军企业,主要从事高端计算机、存储、安全、数据中心等业务,近年,中科曙光全面重构底层芯片、液冷、计算、存储、智算集群、基础软件栈以及管理平台等,在上游实现国产芯片的规模化应用,中游推动数据中心向集约化、绿色化升级,下游则面向大模型训练、自动驾驶等场景推动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发展,加速智能算力服务千行万业。此次交易后,海光信息将实现从高端芯片设计到高端计算机整机、系统的闭环布局,可协同产业链核心优势资源投入高端处理器、智能算力全栈产品以及解决方案的研发,实现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对加速我国算力产业国产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投资建议:海光信息是国产算力芯片核心标的,中科曙光则在服务器整机、系统等领域行业领先,两者合并后,海光信息将实现算力全产业链闭环布局,产业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行业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考虑到本次交易最终取得批准、核准的时间均存在不确定性,我们暂不调整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将分别为29.56亿元、43.14亿元、61.53亿元,对应2025-08-04收盘价的PE分别为111.7X、76.5X、53.6X,合并后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行业地位进一步提高,维持对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国产替代或AI落地节奏若放缓,可能对公司业绩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2)市场竞争加剧:国内竞争对手技术水平快速进步,产品类别逐渐丰富,一旦公司产品更新迭代速度放缓,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被抢夺的风险。 (3)美国对华半导体管制:公司采用较为先进的半导体工艺制程,在美国对华半导体管制的背景下,未来可能出现公司产品代工环节受限的问题。
|
|
|
宁德时代
|
机械行业
|
2025-08-04
|
246.07
|
--
|
--
|
279.99
|
13.78% |
|
292.20
|
18.75% |
|
详细
事项: 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报。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847.0亿元,同比+6.2% , 环 比 -17.7%; 实 现 归 母 净 利 润 139.6亿 元 , 同 比 +32.9% , 环比-5.3%。经营性现金流持续强劲,达到329亿元;期末货币资金超 3200亿元。 平安观点: 第一季度“淡季不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亮眼。营收端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847.0亿元,同比+6.2%,环比-17.7%。受春节假期影响,第一季度为锂电传统淡季,公司单季度营收环比有所下降,同比仍呈现增长。根据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第一季度电池销量超过 120GWh,同比增长超过 30%;其中储能销量占比接近20%。盈利端来看,根据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一季度单Wh 毛利环比 2024年第四季度有所提升;一季度销售净利率达到17.5%,达到2018年以来单季度最高水平;ROE水平保持稳定。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39.6亿元,同比+32.9%,环比-5.3%。 美国业务占比较小,公司全球业务拓展仍可期。根据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美国业务占公司出货比重较小,且公司已经根据环境变化提前进行预案,贸易政策对公司业绩的直接影响较小;公司正在与客户积极协商解决方案。非美市场方面,一季度,公司在欧洲市场动力电池销量实现同比增长;欧洲动力市场份额从 2021年的 17%提升至 2024年的38%,排名第一,2025年以来市场份额仍在提升,持续拉开与第二名的差距。公司德国工厂已经开始盈利。此外,中东和澳洲等新兴地区储能市场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及 AI 数据中心带动的储能需求旺盛,对于储能电池的要求更高,公司在中东、澳洲等市场接连获取大储项目订单,后续业绩增长仍可期。整体而言,中国及海外动储市场需求旺盛,目前公司产能利用率比较饱和,海外贸易政策对公司带来的风险相对可控。 换电等新业态进展顺利,商用车动力电池带来新的增长潜力。根据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自2024年底召开换电生态大会以来,公司在换电网络生态建设方面不断取得进展,2025年计划建设 1,000个换电站。近期,公司与中国石化集团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覆盖全国的换电生态网络;还与蔚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乘用车换电服务网络。此外,公司与滴滴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拓展换电市场。主机厂方面,今年会有更多的换电车型陆续发布。公司亦有超充技术布局,作为首家推出快充技术的电池厂商,公司2023年推出的神行超充电池是全球首款采用磷酸铁锂材料并可实现大规模量产的 4C 超充电池;公司在 2024年开发出的神行 PLUS电池,可在充电周期内实现等效充电倍率 6C,峰值可达12C-15C。考虑超充桩建设成本和建设周期,公司认为换电模式可能是面向大众市场更合适的方案;公司在换电和超充领域均有布局,实力突出。商用车市场方面,在经济性、政策的多重驱动下,一季度国内新能源商用动力电池销量较快增长,公司国内商用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超过 70%。公司商用车天行品牌自发布以来市场表现突出,累计已完成约 300款车型公告;海外商用车后续也有较大潜力。商用车动力电池需求向好,或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动能。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锂电池企业,动力和储能电池技术实力领先,全球市场布局全面。我们维持公司2025-2027年盈利预测不变,预计2025/2026/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62.56/797.29/923.57亿元,对应5月8日收盘价PE分别为16.3/13.6/11.8倍。2025年,全球锂电池需求有望继续增长、供需格局改善;美国市场占全球锂电池市场的比重相对较小,且欧洲和新兴市场锂电池需求有望增长。我们看好公司作为全球锂电池领先企业的技术和成本控制优势,以及在固态电池等新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布局,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市场需求不及预期风险: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市场需求增长率将可能放缓,将影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进而对锂电池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技术路线变化风险:全球众多知名车企、电池企业、材料企业、研究机构等纷纷加大对新技术路线的研发,若出现可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新技术路线和新产品,产业链现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会受到影响。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动力电池材料受锂、镍、钴等大宗商品和化工原料价格的影响较大。若原材料价格出现波动,对中下游电池材料和电芯制造环节的成本管理将形成压力。4)市场竞争加剧风险: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市场快速发展,不断吸引新进入者参与竞争,同时现有产业链企业也纷纷扩充产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前行业内企业未来发展面临一定的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
|
|
通化东宝
|
医药生物
|
2025-08-04
|
7.12
|
--
|
--
|
7.92
|
7.61% |
|
8.53
|
19.80% |
|
详细
事项: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0亿元,同比下降3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43亿元,同比减少10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09亿元,同比减少101%。公司2024年业绩下降主要系以下一次性或短期因素影响:1)胰岛素集采降价,库存一次性冲销返还;2)研发项目(可溶性甘精赖脯双胰岛素注射液)终止,计提2.2亿元;3)诉讼赔偿共计6131.21万元。不利因素已全面释放,公司2025年有望迎来业绩反转。2024年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50元(含税)。 平安观点:2025年一季度收入恢复势头良好,胰岛素类似物销量大增。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2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减少4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0亿元,同比减少49%。受益于在新一轮集采取得的成功,公司胰岛素产品的准入与放量得到极大加快,尤其是胰岛素类似物系列产品,2025年一季度销量大幅增长123%,其中门冬系列胰岛素销量更是同比增长超260%。随着胰岛素类似物销量的快速提升,公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胰岛素类似物占公司总收入比例已接近40%。 创新出海稳步推进,有望迎来新的利润增长点。2024年实现海外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近80%;2025年一季度海外收入已达0.58亿元,同比显著增长。胰岛素方面精蛋白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30R)在乌兹别克斯坦获批上市,人胰岛素原料药通过欧盟EMA上市批准前GMP检查。目前公司4款产品已迈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3款一类创新药已推进至II期临床试验阶段。XO/URAT1双靶点抑制剂(THDBH151片)IIa期临床试验结果达到主要终点目标,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注射用THDBH120)获得降糖和减重Ib期临床试验积极的顶线结果,减重适应症I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看好公司业绩恢复,借助集采实现快速入院,加速国产替代,维持“推荐”评级。考虑到公司主业受集采扰动,我们将公司2025-2026年净利润预测调整至5.32亿、7.13亿元(原预测为8.52亿元、11.68亿元),预计2027年净利润为8.77亿元。但考虑到公司国内胰岛素头部企业,借助集采有望加速国产替代步伐,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我们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研发风险:核心产品存在研发失败或进度不及预期可能。2)降价风险:核心产品存在集采降价风险。3)竞争风险:核心产品市场竞争有加剧风险。
|
|
|
潞安环能
|
能源行业
|
2025-08-04
|
10.70
|
--
|
--
|
11.64
|
4.68% |
|
15.16
|
41.68% |
|
详细
公司发布 2024年年报和 2025年一季报, 2024年实现营收 358.50亿元,同比下降 16.89%;归母净利润 24.50亿元,同比下降 69.08%;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3.84亿元,同比下降 69.78%。 2024年利润分配预案: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4.10元(含税)。 2025Q1实现营收 69.68亿元,同比下降 19.53%;归母净利润6.57亿元,同比下降 48.95%;扣非归母净利润 6.72亿元,同比下降 47.68%。 平安观点: 2024年煤价下行,公司煤炭产销稳中小降。 2024年公司原煤产量为 5757万吨、 yoy-4.8%,商品煤销量为 5225万吨、 yoy-5.0%,商品煤综合售价为645.64元/吨、同比下降 82.0元/吨,销售成本 390.76元/吨、同比增加 43.1元/吨,毛利为 254.88元/吨、同比下降 125.1元/吨, 2024年煤炭采掘业销售收入为 337.34亿元、 yoy-15.7%,毛利率为 39.48%、同比下降 12.74pct。 分具体煤种来看,混煤、洗精煤、 喷吹煤、其他洗煤销售量分别为 2903.3万吨、 23.3万吨、 2048.2万吨、 250.0万吨,同比-1.27%、 -44.16%、 -5.24%、-29.34%,销售单价分别为 548.5元/吨、 1178.7元/吨、 822.3元/吨、 276.5元/吨,同比-2.4%、 -15.7%、 -17.0%、 -33.9%,营收分别为 159.3亿元、2.7亿元、 168.4亿元、 6.9亿元,同比-3.7%、 -52.9%、 -21.3%、 -53.3%。 目前公司拥有在产矿井 18座、先进产能 4970万吨/年,在建及规划的矿井(如忻峪煤业、元丰矿业、静安煤业、上马矿井等)合计产能约 850万吨/年; 2024年 8月,公司参与并以 121.26亿元成功竞得襄垣县上马区块煤炭探矿权,增加煤炭资源量 8.2亿吨左右,拟出让年限 5年,计划 2年内要完成勘探, 3-4年内完成转采登记,进入矿山基础建设阶段。 2025Q1公司煤炭产量小幅回升,单吨成本回落较显著。 25Q1公司原煤产量为 1357万吨,同比增加 2.49%,商品煤销量为 1187万吨,同比增加0.51%,商品煤综合售价为 542.8元/吨,同比下降 146.6元/吨,销售成本340.2元/吨、同比下降 37.6元/吨,毛利为 202.6元/吨、同比下降 109.0元/吨。 25Q1煤炭采掘业销售收入为 64.44亿元,同比减少 20.86%, 25Q1公司销售毛利率为 35.51%、同比下降 6.94pct。分煤种看, 25Q1混煤和喷吹煤销量分别为 609万吨和 517万吨,同比下降 7.0%和同比增加 12.6%。 投资建议: 公司作为国内喷吹煤领先生产企业,在煤炭市场行情承压的情况下,产销量保持相对稳定;市场方面,当前煤价已处于较低位置,动力煤市场价和长协价出现倒挂的情况,后续煤价如果持续下探可能导致长协履约率下滑、部分煤企出现亏损从而挤出一部分高成本煤炭供应,且后市随着夏季用煤旺季渐进,电厂耗煤有望回暖后,煤炭库存有望出现去化迹象,同时进口煤价格优势不断减弱后,进口增量或不及预期,后续供应端压力的边际缓解或对煤价有一定支撑作用;此外,自 2022年公司偿还大额有息负债后,公司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货币资金显著增厚,且集团尚有一定注资潜力,公司充裕的现金流为煤矿收购和产能扩张提供资金支持。考虑到 2025年一季度市场煤价跌幅仍较大,据 wind 数据, 2025年一季度秦皇岛港动力煤平仓价同比下跌 20.0%、环比下跌 12.3%,中国主要港口喷吹煤均价同比下跌 13.3%、环比下跌 10.8%,因此下调 2025-2026年盈利预测,新增 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 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7.54亿元(原值 40.21亿元)、 32.51亿元(原值 43.17亿元)、 35.92亿元(新增),对应 2025年 5月 6日收盘价 PE 分别 11.9、 10.1、 9.1倍。公司当前偿债压力较小、现金流较为充裕,同时集团注资尚具潜力,未来煤炭产能仍有提升空间,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1、煤炭供应超预期增加的风险。若国内煤企在建矿井投产进度超预期,煤矿项目批复进程超预期,以及进口煤价格优势扩大、进口煤量大幅增加,则可能造成煤炭供应持续过剩。 2、矿山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矿山安全事故频发,政府持续加强矿山安全管理,公司产量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 3、煤炭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若后市火电需求下滑、煤炭消耗量不及预期,库存持续高位,可能导致煤价大幅走低。 4、煤企股息分红率下调的风险。如果煤价持续下跌,煤企经营情况恶化,用于分红的现金减少,煤企可能下调分红率。
|
|
|
东方雨虹
|
非金属类建材业
|
2025-08-04
|
11.42
|
--
|
--
|
11.55
|
1.14% |
|
12.80
|
12.08% |
|
详细
公司公布2025年一季报,期内实现营收59.5亿元,同比下降16.7%,归母净利润1.9亿元,同比下降44.7%。 平安观点: Q1业绩同比下滑,经营提质增效。期内公司归母净利润下滑较多,主要因:1)受房地产新开工下滑等影响,防水行业下游需求不足,期内公司营收同比下滑16.7%;2)行业竞争激烈导致价格承压,叠加产品结构调整,期内毛利率同比下滑5.9pct至23.7%。期间费用方面,随着公司经营提质增效,减少冗余销售人员等,期内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均同比减少,带动期间费率同比下滑3.4pct至17.0%。期内信用减值同比减少0.4亿元至1.4亿元。 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改善,应收款降至百亿规模。期内经营性净现金流-8.1亿元,高于上年同期的-18.9亿元,主要原因是付现比同比减少,包括本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减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和支付的各项税费综合减少。期末应收账款、票据及其他应收款合计104.9亿元,低于上年同期的157.8亿元。 投资建议:维持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1亿元、18.8亿元、23.0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分别为19.2倍、14.5倍、11.8倍。行业层面,防水新规带动行业提标扩容,地产新开工亦持续筑底,行业压力最大时刻或已过去;公司层面积极变革渠道,凭借品牌、资金、渠道优势加速发展工程渠道、零售领域,未来经营质量将逐步提升;新品类业务拓展亦成效显现,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1)地产基本面恢复、基建需求落地低于预期:若后续地产销售、开工持续大幅下行,将影响防水行业需求;基建同理,若后续实物需求落地低于预期,亦将加剧防水需求压力。 (2)防水新规落地不达预期:住建部防水新规因政策涉及面广、房企资金压力紧张、监管存在一定难度,存在新规执行落地较慢、防水需求放量不及预期的风险。 (3)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制约行业利润率:若后续油价上涨,带动沥青、乳液、聚醚等原材料继续涨价,加剧公司盈利压力。 (4)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与坏账计提风险:若后续地产资金环境与房企违约情况未出现好转,后续不排除继续计提减值,拖累公司业绩表现。
|
|
|
皓元医药
|
医药生物
|
2025-08-04
|
40.05
|
--
|
--
|
49.90
|
24.59% |
|
62.29
|
55.53%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报,报告期实现收入6.06亿元(+20.05%),实现归母净利润0.62亿元(+272.2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59亿元(+323.19%)。 平安观点:前端业务出海加速,收入结构改善提振毛利率2024年,公司前端业务(分子砌块、工具化合物及生物试剂)实现营收14.99亿元(+32.41%),毛利率回升至62.21%(+3.97pct),规模、盈利向好主要因为前几年公司强化海外销售及物流的措施开始见效,高毛利率的海外市场收入占比提升。后端业务(原料药、中间体、制剂)则竞争相对更为激烈,全年实现收入7.55亿元(+2.49%),毛利率为20.05%(-5.63pct)。 25Q1,公司实现营收6.06亿元(+20.05%),综合毛利率为48.58%(yoy+7.78pct,qoq-0.34pct),延续了此前的改善状态。25Q1整体费用率同比稍下降1.91pct,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9.09%(+0.44pct)、11.19%(-0.17pct)、8.86%(-1.75pct)。上述因素叠加后,25Q1净利率为10.09%,盈利能力改善但尚未回到理想状态。 各基地利用率爬升,产能进入兑现期公司过去几年持续投入建设的基地已陆续投入使用,利用率处于爬升阶段。前端包括合肥研发中心、烟台基地、南京晶型研发中心等,均已在正常运营状态。 后端包括上海研发中心、药研、马鞍山基地、启东制剂工厂及菏泽产业化基地等,在过去1年中接受了众多客户或是官方审计,后续有望承接更多项目。位于重庆的抗体偶联基地在25Q1投产,将公司ADC业务拓展至抗体和制剂端,实现全产业链供应能力。维持“推荐”评级。基于公司前端业务海外开拓顺利,调整2025-2026年并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为归母净利润2.44、3.33、4.43亿元(原2025、2026预测2.28、3.18亿元)。随公司海外高毛利率业务占比提升,盈利已处于持续改善趋势中。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若药物创新、科研开发发展迟滞,可能影响公司产品需求;药物的研发、销售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引起公司各项业务需求波动;高速扩张期若公司管理能力提升跟不上节奏,可能影响运营质量。
|
|
|
圣邦股份
|
计算机行业
|
2025-08-04
|
78.68
|
--
|
--
|
102.87
|
0.34% |
|
78.95
|
0.34% |
|
详细
事项:公司公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33.47亿元,同比增长27.9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00亿元,同比增长78.17%。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7.90亿元,同比增长8.30%;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977万元,同比增长9.90%。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元(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3股。 平安观点:面对行业周期变化,公司2024年利润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33.47亿元(+27.96%YoY),2024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为5.00亿元(+78.17%YoY),主要系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及行业周期的变化,公司积极应对所面临的挑战,紧密跟踪市场和客户需求,快速推出符合市场预期的新品,在巩固原有市场和客户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客户以及新的应用领域,为客户下一代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最佳的模拟芯片解决方案。 2024年公司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是51.46%(+1.86pctYoY)和14.67%(+4.35pctYoY)。从费用端来看,2024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为35.12%(-2.89pctYoY),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分别为7.00%(-0.59pctYoY)、3.15%(-0.33pctYoY)、-1.05%(+0.19pctYoY)和26.02%(-2.16pctYoY)。2025Q1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7.90亿元(+8.30%YoY,-12.48%QoQ),归母净利润5977万元(+9.90%YoY,-72.25%QoQ)。Q1单季度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49.07%(-3.42pctYoY,-0.49pctQoQ)和7.43%(+0.37pctYoY,-16.28pctQoQ)。 内生外延同发展,产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从营收结构上来看,2024年,信号链产品营收11.65亿元,同比增长33.99%,营收占比34.82%,毛利率58.30%,同比提升1.66pct;电源管理产品实现营收21.82亿元,同比增长24.95%,营收占比65.18%,毛利率47.81%,同比提升1.71pct。公司专注于模拟芯片的研究开发,推出了业界超低功耗的运算放大器和比较器、高精度电流检测放大器、60nA超低功耗DC/DC降压转换器、高精度低噪声的仪表放大器、小封装大电流高抗干扰性的LDO、高效锂电池充电器、24位高精度ADC、大动态对数电流—电压转换器、多通道AMOLED显示屏电源芯片、高精度电压基准电路、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微功耗高精度电流传感器等一批高性能模拟芯片产品。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可供销售产品5900余款,涵盖34个产品类别,可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公司持续密切关注市场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的应用,已在汽车电子、绿色能源、智能制造、新一代手机通讯、物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无人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续将继续发挥产品性能及市场迅速反应的优势,与客户紧密合作,以求准确及时地把握住商机、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此外,2025年1月至2月,公司签订了关于收购感睿智能科技的股权转让相关协议,2025年3月已完成合并。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国内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领先企业,拥有较为全面的模拟和模数混合集成电路产品矩阵,全面覆盖信号链及电源管理两大领域,有34大类5900余款可供销售产品,深耕国内市场,凭借本地优势,紧贴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客户认可度及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结合公司最新财报和行业发展趋势,我们调整了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公司实现净利润6.16亿元(前值为6.07亿元)、8.25亿元(前值为8.04亿元)和11.02亿元(新增),EPS分别为1.30元、1.74元和2.33元,对应4月30日收盘价的PE分别为77.6X、58.0X和43.4X。我们预计,公司较强的产品和市场能力将带来较好的业绩表现,公司作为市场领先企业的估值溢价也将体现,维持对公司的“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模拟IC下游需求广泛,如未来市场需求出现增速放缓,可能会影响公司业绩;2)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未来如果市场参与者过多竞争加剧,会对公司产品价格产生一定影响;3)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公司现阶段新产品有序推进,但仍可能出现新产品推广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
|
|
保利发展
|
房地产业
|
2025-08-04
|
8.38
|
--
|
--
|
8.71
|
3.94% |
|
8.71
|
3.94% |
|
详细
事项:公司公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116.7亿元,同比下降10.1%,归母净利润50亿元,同比下降58.6%,与业绩预告基本一致;2025Q1实现营业收入542.7亿元,同比增长9.1%,归母净利润19.5亿元,同比下降12.3%。 平安观点:业绩同比下滑,重视股东回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16.7亿元,同比下降10.1%,归母净利润50亿元,同比下降58.6%。归母净利润增速低于营收主要因:1)毛利率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至13.9%;2)投资收益同比减少4.2亿元;3)资产及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6.4亿元至57.2亿元;4)少数股东损益占比同比提升16.1个百分点至48.6%。2024年初公司首次完成10亿元回购,年内推动保利集团完成2.5亿元增持,彰显发展信心;作为央企龙头,首批发布估值提升计划,系统性梳理估值提升措施、手段。 销售行业领先,土储持续优化:2024年公司实现签约面积1796.6万平米,同比下降24.7%;实现销售签约3230.3亿元,同比下降23.5%,销售金额连续两年稳居行业第一;实现权益销售金额2465亿元,同比下降14.5%。2024年新增拓展总地价683亿元,权益地价602亿元,位居行业第二,新拓展项目权益比提升至88%,创近十年新高。2022-2024年三年内,合计拓展项目总地价近4000亿元,总货值约7350亿元,居行业第一。2024年末公司在手土地储备计容面积约6258万平米,其中增量项目约1000万平米,基本集中在核心38城;存量项目约5280万平米,较年初下降20%,在手资源结构不断优化。 紧抓资金回笼,融资成本压降:2024年公司实现销售回笼3277亿元,签约回笼率超过100%。主动压降负债,逐步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 2024年末公司有息负债规模下降54亿元至3488亿元,连续两年实现债务规模压降;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至74.3%,实现连续四年下降。2024年公司新增有息负债综合成本同比下降22BP至2.92%,有息负债综合融资成本同比下降46BP至3.1%,均创历史新低。 投资建议:维持原有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6年EPS分别为0.46元、0.54元,新增2027年EPS预测为0.63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8.4倍、15.4倍、13.3倍。公司融资优势明显,销售规模领先,坚定去库存调结构,业绩压力逐步减轻,有望平稳穿越周期并持续向好发展,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若后续政策呵护力度有限、购房者信心不足,楼市修复低于预期,将对公司发展产生负面影响;2)房企拿地策略趋同之下,核心城市核心地块竞争激烈,获地难度增加或导致公司优质项目获取不足风险;3)盈利能力修复缓慢、持续减值等风险。
|
|
|
通威股份
|
食品饮料行业
|
2025-08-04
|
16.38
|
--
|
--
|
18.77
|
14.59% |
|
22.87
|
39.62% |
|
详细
事项: 公司发布 2024年年报和 2025年一季报, 2024年实现营收 919.94亿元,同比减少 33.87%,归母净利润-70.39亿元,同比减少 151.86%,扣非后净利润-70.57亿元,同比减少 151.84%。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 159.33亿元,同比减少18.58%,归母净利润-25.93亿元,同比减少 229.56%。 平安观点: 产品价格下降导致光伏制造业务收入和盈利水平下滑,拖累公司业绩。 受行业周期下行和竞争加剧的影响, 2024年公司光伏制造相关业务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收入规模和毛利率均明显下滑,是公司业绩亏损的主因。 2024年公司实现高纯晶硅销量 46.76万吨,同比增长 20.76%,相关收入约 199亿元,同比下降 55.29%,毛利率 2%,同比下降 51.26个百分点; 电池销量 87.68GW(含自用),同比增长 8.70%,组件销量 45.71GW,同比增长 46.93%,电池组件业务收入 414.2亿元,同比减少 40.29%,毛利率 1.22%,同比下降 11.55个百分点。 多晶硅产能超 90万吨,向上游硅粉延伸。 2024年,包头二期 20万吨和云南二期 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建成投产,并在次月达产达标,截至 2024年底已形成高纯晶硅产能超 90万吨;目前, 公司单万吨投资成本已降至5亿元左右,内蒙基地生产现金成本已降至 2.7万元/吨(不含税)以内。 达茂旗一期和广元一期合计超 30万吨绿色基材项目顺利投产,助力公司向多晶硅上游延伸并强化成本优势。 TOPCo 电池持续扩产提效, HJT 铜互连技术领先。 截至 2024年底,公司 TNC 电池产能已达 150GW。公司持续革新 TNC 核心工艺,已规划 TPE边缘钝化、钢网印刷、背面多晶硅栅、 0BB、全面屏等电池、组件一体化提效方案,有望在 2025年推动 TNC 组件量产主流功率档位继续提升 25W以上。此外,公司 1GW-HJT 中试线于 2024年 6月顺利下线, HJT 210-66版型组件功率连续 9次打破世界纪录,最高组件功率已达 790.8W(对应组件效率 25.46%),并已明确铜互连 2.0技术路线,形成了行业领先的无银化 HJT 方案。 农牧和光伏电站业务整体平稳。 2024年公司实现饲料总销量 686.86万吨,饲料、食品及相关业务收入 317.4亿元,同比减少 10.56%,毛利率 9.38%,同比提升 1.57个百分点。新增并网 “渔光一体”项目共计 596.81MW,截至 2024年底累计装机并网规模达 4.67GW; 2024年光伏电力及相关业务收入 20.4亿元,同比增长 3.74%,毛利率 50.26%,同比减少 3.69个百分点。 投资建议。 考虑多晶硅供需形势持续宽松等因素,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计 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72、 -8.99亿元(原预测值 12. 11、 37.82亿元), 新增 2027年盈利预测 13.19亿元,当前股价对应的动态 PE 分别为-14.5、 -81.7、 55.7倍。 当前光伏行业周期下行,整体盈利水平持续承压,公司作为光伏硅料和电池组件头部企业,规模、技术和成本优势突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随着后续光伏需求回暖和国内“反内卷”的推进,光伏组件产业链供需格局逐步优化,公司有望实现盈利水平回升并巩固竞争优势,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 1)国内外光伏需求不及预期风险。( 2)行业竞争加剧和盈利水平不及预期风险。( 3) 异质结等新技术、新产品进展不及预期风险。
|
|